40%的P2P已停摆死去 剩下的60%怎么选
前几天,美国最大P2P公司出大事了,CEO都辞职了。好多人问,什么情况, P2P这个行业怎么搞的,中国公司频繁跑路,美国公司也开始出状况,还要不要往下发展了?过去几年,中国一共有4000家P2P平台成立,目前停摆或接近停摆的累计有近1600家,占比40%。一方面数据看上去极其惨烈,另一方面行业总体却在快速增长,整体规模已经达到669亿美元,是美国的四倍,呈现一种极为矛盾的态势。
于是,大家都看不懂了。为此,小巴决定展开了一次巴家村P2P考查之旅,从商业模式的角度分析目前我们身边P2P行业运行的逻辑。
巴家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广受普通村民诟病的银行体系。银行喜欢借钱给村里的大企业,尤其是村营企业,老百姓、中小企业从银行里借钱太难,为此他们也总是抱怨不止。普通村民呢,钱只能存银行,利息实在太低。
巴小甲是巴家村常在外出差的业务员,有一天,他在隔壁的山姆村发现了一种叫P2P的商业模式,好像能够解决一次性这两个问题。
他回到村里,到处去找人合伙开P2P公司,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他还用村里的电商来比喻。他说,这P2P啊,就像是一个电商平台,大家想来上面发布借钱信息,有钱的村民就可以挑项目借钱给他们钱,就像开网店、逛X宝一样,这不就是借贷两便了吗?
大家一听也都明白了,听上去确实是一个好模式,于是出钱出力把公司办起来了。很快,村里其他人也看到了里面的商机,纷纷跟进,发展出了和山姆村P2P老大哥们完全不一样的模式。
这样一来,村里的市场上就有很多P2P企业了,它们竞争的,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平台向别人借钱,一件是让更多的人通过平台把钱借给别人。
竞争之下,很多新花样就出来了。
有的P2P公司就出来做广告说,来我们这吧,我们的项目有担保公司担保。哪怕借钱的人还不上,担保公司也兜底呢!还有一些,租高大上的写字楼,给高额利息,聘美女接待员,给予高比例销售提成,总之是采取各种手段,吸引人投资进来。
经过立体式轰炸,村民们总算那放心了。至于担保公司本身实力够不够强,借款人的项目到底如何,其实他们也很难完全了解。
出钱投资到P2P平台的村民们,愿望是美好的。很不幸,巴家村在去年遭遇了一轮股灾,而其中很多杠杆配资就是来自P2P的借款,再加上经济形势不好,去年下半年很多借钱的人最后还不上钱,甚至破产了。坏账的数量很大,担保公司都架不住了,于是出现担保公司破产、一大批平台跑路的情况。
类型一、平台模式
形式表现为撮合借、贷双方交易的信息中介,作为中介平台,原本不承担风险的,以中介佣金作为收入。其优点是类似于电商,借款、贷款都非常自由,讲究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点对点的、去中介化的借贷行为,极大地缩减借贷成本。但缺点是纯平台的P2P对项目的风控要求最高,鉴别能力却最为不足。
对普通投资人而言,最大的风险就是坏账。很多平台引入担保,但过多坏账会让担保公司也一起崩盘。
另外一部分P2P公司比较稳健,早就看出在巴家村,前面这种模式有难度,如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直接通过线上平台借钱,风控就太难做了。风控做不好,其他一切都白搭。
那怎么办呢?O2O,就是通过线下方式找项目、进行更多重的审核,根据风险制定利息,另一边再把这些贷款通过网络平台销售,让大家来投资。
小巴有一位朋友,在一家这一类型的P2P平台工作。他说,目前贷出去的利率是20%,而在线上给投资人的利率则是8%-10%左右,中间的利差则是分配在各个环节上。
小巴问他们的平台也有担保吗?他说,担保还是有的,虽然现在行业趋势是去担保,但是实际上村民们的习惯还是要有100%的兑付承诺,才会把钱投进来的。
所以,他们在线下,一方面要业绩、一方面还要兼顾风控,也是蛮难的。
类型二、O2O模式
形式表现为线上负责吸引钱进来,线下负责把钱贷出去。
由于存在一支线下审核队伍,风控要优于第一类。
缺点是需要建立一支线下队伍的成本很高,这部分成本最终要么转移给贷款一方,要么转移给借款一方。所以,作为普通投资人,或许要在收益率上打个折才行。
最近,又有一种新力量出现,村里很多上市公司开始建P2P平台了。这些大公司,每年业务往来很多,各种贷款、欠款也多得不得了。比如供应商,原来款项可能需要几个月、半年才能拿到,他们只能先从银行借钱垫上,等到钱拿到了再去还。
现在这些核心的上市公司搞一个P2P,自己或者供应商的贷款项目就可以从P2P平台上融资了。反正这些钱,总归是要借的,只要利率合适,在一个自己控制下的平台,知根知底,反而更加方便。
这一类P2P虽然起步比较晚,但它们基于自己的商业生态,具有历史合作信息的背书,把此前向银行的融资行为转变为一种系统内融资行为,风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不过在这一点优势之外,如果引入了其他的融资项目,那就与前面两种情况一样了,风控仍然是命门。而如果不引入外部的项目,那么这些平台的规模最终其实是受到上市公司自身商业体系规模的限制,企业业务规模有多大,平台的天花板就有多高。
类型三、生态系统模式
一种基于商业生态的P2P平台,根据历史信息来作为融资的风控背书,可靠度相对较高。其优点是依附于大企业自身的商业生态,具有成本和便利性优势。但其优势只有在自己的生态圈下才成立,如果其他人想来借钱,则平台并没有优势。看上去,对普通投资人而言,这一种类型风险程度较低,但很有可能的情况是僧多粥少,毕竟不是每一家公司都是足够大的生态系统。
除了以上的三类之外,巴家村还有好多P2P平台的变种。同时这三种类型之间,也互有穿插,难分彼此,小巴一次也说不完。但P2P终归还是一种金融模式,所有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终归仍是金融。
金融的本质,是资金转移过程中,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资金的所有者因为让渡了使用权而获得一定的收益,这种收益是带有风险性的,这种风险对价的制定是现代金融的最核心命题。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担保、刚性兑付必然只能是由于现实条件不完美而存在的阶段性现象,决定P2P未来的,仍然是那个被放在一旁多时的风控。
小结:
小巴以为,虽然P2P目前问题甚多,跑路事件频频,但由于资金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需求长期存在,P2P未来必有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前途光明、道路曲折的过程,或许超过90%的P2P都会倒在路上。
页:
[1]